合伙人机制的方案设计与实施——训练营复盘(下)

563查看

0回复

精华贴
  • 34主题 34帖数

    级别:会计员

    发表于:2025-04-04 13:29:39

    25年3月 合伙人机制的方案设计与实施

    ——训练营复盘(下)


    在上篇复盘中,主要回顾了合伙人制的基本原理,合伙人制的不同概念和模型辨析,搞合伙人制老板的5大权衡和财务的7项任务。在下篇中,将就其中重点的3个问题,即:合伙人制的模式选择、分成比例设计和盈利模型测算、财务核算与规则细化,做进一步讲解,武老师还剖析了几个现实中的案例,来让我们对此有更多的体感。最后总结了合伙人机制的常见问题和应用误区,只有看清了问题本质、具备全案思维才能更好应对。以下展开。


    四、搞合伙人机制从哪里开始?——合伙人机制的模式选择

    合伙人机制的模式选择,模式中包含了很多要素,其中重点讲了4个:出资、分钱、架构、进入退出机制,可参考课件复盘。为了加深体会,武老师还剖析了2个现实案例,在现实中搞合伙人机制是什么样。


    案例3:做老板培训的公司

    老板最终选的是B,但财务强烈建议选A。老板为什么选B?要知道,这里没有好坏,只有喜好,你只要知道选B放弃A带来的坏处是啥,你能接受,A带来的好处是你要的就可以。实际在跟他商量这些事的时候,因为是帮他们做合伙人制,所以是把各种模式都摆在这了,最终剩了这么一种选择。


    如果分总入股分公司,老板的顾虑:

    1、不同地区效益不一样,有的分公司不挣钱就不愿意出钱,造成不公平。

    2、如果在分公司出钱了就锁死了,不利于公司内部调动,麻烦。

    3、如果分总在当地出钱了,自己干了,可能会失去管理,另立山头,不利于公司的一体化、文化建设,归属感变弱。


    所以,后来老板觉得还是成立一个持股平台,让分总入股总公司,老板的想法:

    1、现在每月干活挣钱,在分公司层面照样给他分40%。在分公司不用他出钱,出钱是在总公司。相当于当年分当年的,干一年有一年,如果第二年调走了,必须接受公司的调遣。所以利润激励当下,每个地区貌似对本地都没出钱,都能拿到40%。因为业绩有好坏,但是要干的好,公司可以轮岗、轮职,这样公司的一体化程度就高,整体的能力能提升。

    2、在总公司就不分了,因为总部要做大价值,积累客户的数量、公司品牌等,未来如果做的好,总部上市了、挂牌了、卖给上市公司了,他们一出手就能赚一把大的,激励性更大。所以老板觉得选B


    但财务不是这么想的,财务觉得总部成立持股平台,得把这些人装进去,又得持股过去,做一大堆手续。然后这些人干了或不干了,还得退出进入,总得办手续。而如果入股分公司,一下交一笔钱分40%就完事,内部核算简单,就自己挣算自己的,谁的地盘谁耕耘,简便。

    所以,不同的人想法不一样,压力也不一样,最终听决策者的。这就是在现实中做这事时的思考。


    案例4:做别墅高档装修的公司


    老板犹豫:在总部持股10%,不足以构成吸引力,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分,这几个人还得跑单。要是当地给,现在这个分法不好,如何帮老板做这个决策?

    原则:怎么选只有适合不适合,没有对错,且毕竟老板有自己的主张和喜好,所以最终的选择就是,只要想明白了,选啥那就是宿命,任由他去吧。

    但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尽可能想化解矛盾,达成共赢,才是最好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总是不断地在推敲,到底怎样好点。实际在和老板聊这个事的时候,老板自己就提出了这个疑惑,他自己就想到了。所以,通过对他这个事的大概了解,最终是这样给他建议的,他也是这么干了。


    分析:这种特别容易失控,特别难管,就是他对你的依附性没那么高。当地业务开展自主性高,老板坐在北京办公室里,就想把挣到的钱拿到兜里,再赏赐给大家一点,这个是极难做到的!所以,首先给老板分析这个局势和局面,如果严格管理了找茬,不行的换人也不是办法。因为别墅项目是相当复杂的一种项目,客户对体验的要求非常高,必须有这个领域服务的经验,所以如果随便换个人,倒是听话了,可能也赚不到钱了。所以能培养出这样的人不容易,正是因为人厉害了,所以才不好管了。但是不好管了也得想办法,因为这4个人基本上就构成了公司的营盘。

    所以要明白,在这一点上老板没有太多的谈判筹码。所以在博弈过程中,要把老板心里的预期和底线,调整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才行。所以就是一通洗脑,让老板多让渡一点,多让渡一点就没有必要闹僵了,如果利益能分合适了,让这4人跟公司干和自己干没多少差别,才行。所以随着分公司的发展,他们的权重在发生变化,老板心中的想法过时了。老板给这40%不够用,那10%太少了,多分一点,哪个其实都能解决。


    最后的方案:老板在北京下边4个公司,每个地方现场分20%,剩下的上交总部;在总部层面,每个人额外再给10%,一年一分。这个10%,因为是集4家在一起,利益是巨大的,未来也有想象空间,会超过现场那20%。这样:

    1、给他们分的足够多,现场拿走了20%,再拿整个公司的10%(一共加在一起现在是40%)。把这4人稳住了,剩下再裂变分支由他们去裂变,老板没法再让了。当然了如果有利润,可以再往外让或稀释,因为大了,老板有一点、还是老大就可以了,他不能什么东西都要。

    当然这是个说服老板的过程,因为历史上是有这样的教训的,就是分多少的方案出完跟大家一商量的时候,大家觉得老板吹泡泡,股权激励做到一半总经理带人就走了,公司散伙了,就是分的少了。这是跟比例相关的。


    2、跟模式相关的,这样得到的好处有:第一、有的地方不行,他就得指着总部这10%,所以几人间能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,这就减轻了老板看住的压力。第二、这样还保持了一个可动态调配性。因为不行的地方那也是一方大员,未来做别的地方可能还要靠他,所以该给还得给,算一笔投资了,都是弟兄。第三、有一天老板不干了,这些人还可以上来,就不用各立山头分家了,不是个分家的感觉,家还在这呢,拿的这10%未来如果能做大了,大家都好,还得保佑老板。


    3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老板虽然拿的不如以前高了,但是稳定性、持久性比以前好了。原来别看他拿的多,但早晚会崩盘,到崩盘时就来不及了。所以现在的这个改,不是老板吃亏了,而是面对巨大的风险,老板在改革中付出了改革的代价。天平倾斜了,就必须得接受现实。所以,理解这个心态就好办了。至于选择,没有对错之分,都是一种模式。

    最后小结下,模式选择比较重要。合伙人制的初衷是有差别的,所以它在整个模式中的出资,股权,分红,退出机制上会略有不同,原因就在于,一个老板他想要是什么,他的初衷,他的谈判筹码决定了他怎么做。所以,怎么决定没有标准答案。


    五、分成比例设计和盈利模型测算(这段更重要)

    合伙人机制的盈利模型,自上至下分三层:老板层-公司的回报,合伙人层-合伙人的回报,业务层-业务本身的回报,理解这个逻辑。

    这是算账用的。中间是业务层,业务盈利=客户收入-经营成本;左边公司平台层;右边合伙人层。对于公司来讲,实际上真正的所得是两笔:

    1、平台回报价值20+公司平台盈利10+平台维护成本30(把平台卖出去了,转嫁出去的收益-相当于别人给我填上了,不算真所得)=30

    2、投资风险回报10+合伙人盈利10+劳动智慧投入20=40


    提高业务层盈利,带来的比例没变,但收益的绝对值会变高。现在的核心是,如果这个部分没钱,比例就没用。所以要想多拿就必须多挣,而挣钱靠合伙人的努力,从要我干到我要干,不需要管了,所以叫合伙人制。

    合伙人会不会玩命做大,取决于这个比例合不合适,所以它的合理性很重要,分的合理就会做大,分的不合理就做不大!这就是合伙人机制背后的关键逻辑。

    所以,合理性是在这张图上去验证它,大体这样这是个典型的,都得把它分开。只有模型画明白了,账才能算明白,合理性才能解释明白,否则合伙人机制就会因为考虑不周而崩盘。这就是算账的核心。


    是合理性的自我解释问题,跟自己和解的问题。双赢的考虑。第一种:拍一个,第二种和第三种:看谁求谁,看谁更有谈判筹码。


    案例5:贝壳网的利益分配机制

    贝壳网是典型的经纪人。贝壳网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好?是因为他们解决了激励机制的分配问题。

    这个指标是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,不断地修改,调优调出来的。所以有人问,这数咋定,定的不准怎么办?你必须有一种能力或机制,保持这个数是可变状态,不断地升级完善。

    最终定下来是通过谈判和博弈。就是先拍出一个数,加以计算修正、合理性,然后在执行过程中再长期调到最优,以后就可以遵照执行了。想一下就弄准了不太可能,必须得有一种动态的机制,都是调优调出来的,当时分不准的,都得有一个调整机制。


    所以,以上是挑了合伙人制制定过程中,2个要点来剖析,一个是模式选择和设计,第二个是盈利模型的设计和推演。然后基于这2个,要把财务核算和规矩建立起来,这是执行细节,它往往也是最重要的,有时成败就这过不去,才导致出一堆麻烦。


    六、合伙人机制下的财务核算与规则细化——离开财务什么机制也落不了地

    案例6:协议案例-事业合伙人分红

    ——算账,如果合伙人挣钱了财务也算出是亏的,标准没说清楚,就会导致内耗。在执行过程中还会有一堆东西,财务的责任是澄清,清晰化,立规矩,投资协议。所以,看似简单的合伙人机制,但在干的过程中你得知道合伙人怎么想,老板怎么想,你怎么想。你们三个各怀心事,肯定说不到一块去,有些事还不能明说。所以协议定义这些事,就非常重要,记住这点就行了。


    案例7:创客型合伙人机制如何设计——小鲁班电商创客平台案例


    (一)案例背景:小鲁班电商业务复杂,拥有100多家公司(当前梳理出61家),财务状况混乱。会计记账不规范,不是按公司实际经营情况核算,而是达到一定金额(如500万)就做下一个。公司报出的财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,如对外报6000万,实际内部规模达4个亿。同时,公司股权结构分散且不清晰,老板想推行合伙人机制并出资,但面临出资去向不明确、股东结构难以调整等问题。并且,由于时间紧迫、能力受限和成本过高,无法进行两账合一工作。

    (现实中搞股权激励、合伙人制、绩效考核都是这样的,账也算不清,老板心还大,大家也都跃跃欲试。。)

    (二)解决方案:


    1、架构设计:由公司赵总和孙总成立家族持股公司,同时为员工搭建持股平台,这两个主体共同控制小鲁班电商虚拟集团。虚拟集团并非实际注册公司,而是通过列表形式,详细记录61家公司的名称、注册资本、成立时间、资产负债表、损益表等关键信息,这些作为承包合伙人制开始的那一刻照下来,明确各公司权益状况。


    2、利润分配:虚拟集团将旗下所有公司利润合并计算(这些公司不管是以谁的名字开的,谁代持的,每家公司的利润全加一起,都属于这个小鲁班虚拟控股集团)。然后双方通过一纸协议约定,按照老板占70%、员工占30%的比例进行分配。比如,虚拟集团年度利润为2000万,员工就能拿到600万,600万大家去分,再怎么分根据出资、不同级别等(在这干就有,不在这干就没有)。利润分配不依据传统会计利润,而是基于核算后的收款利润。每年仅分配利润的50%,剩余50%留存,由老板承担可能的风险和收益。至于钱从哪个账号拿,由会计调配到某一个上面打出去。


    3、后续管理:建立严格的利润边界管理机制。对于后续新成立的公司或注销的公司,及时在列表中进行更新,确保所有利润都在虚拟集团的核算范围内,无体外利润,也就是说利润是有清晰边界、保证和完整性的,分多少是确定的,就拿内账来说话,大家算多少就是多少就可以了。然后虚拟集团作为一个概念上的集合体,与各实际运营公司无直接持股关系,人员仍保持松散状态,各公司在法律上独立且合规经营。

    所以大概就是事先说好了,高管到持股平台,持股平台持的虚拟集团,虚拟集团有个列表,这些公司挣了钱就是大家的,大概是这种方式。


    (三)方案可行性分析

    1、人员特点:公司员工多为20多岁的年轻人,他们更关注当下的利益分配,对股份和公司传承问题关注度较低。这种合伙人机制能够满足他们在工作期间多劳多得的需求,离职时也可轻松退出,取回自己的出资,无后顾之忧。所以他们能接受这个说法,愿意出这个资。


    2、经营基础:公司目前已实现统一经营,具备一定的流动资金,各店铺积累了流量、信誉以及客户资源。若将业务拆分独立经营,可能面临流量分散、资金不足等问题,难以维持当前的盈利水平。因此,该虚拟集团合伙人方案在现有经营基础上,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。通过上述虚拟集团的创意解决方案,小鲁班电商在不改变现有复杂股权和财务状况的前提下,成功搭建了一套可行的合伙人机制,既满足了老板推行激励制度的需求,又符合员工的利益诉求,为公司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。


    3、这件事老板有哪些风险?——4亿报6000万肯定危险,逃税很多,面临补税+滞纳金+罚款,不补面临刑事问题。所以这件事的核心是,激励机制先这么放着,不是一直这样,明年后年可能就会变了。然后赶快搞合规,合规搞好了这事就落实了,就是真实的小鲁班集团了。所以这个“虚拟集团+协议分钱”的破局方案,本质是“用协议替代法律架构”,依赖老板信用与团队共识,适合草莽阶段的电商企业。长期仍需回归合规,但在从1到10的扩张期,可能是唯一可行的过渡方案。


    4、员工如何相信这个账?——在这个公司就是老板个人的人品。这公司都是年轻人不关心那个,他就是投一笔钱表忠心,然后看着老板每年给他分多少,他不关心公司挣没挣,挣多了分他30%就行,没挣不给他分,他会怀疑老板有问题,所以质疑公司利润准不准这件事还轮不到。

    所以对老板来讲,压力不是来自于公司规范不规范,而是来自于能不能给员工谋到福利。因为合伙人机制的本质,是调动大家积极性,只要积极性调动起来了,把钱真的挣多了就好使。至于后台整那么乱,那是历史原因,谁也整不清楚就算了。


    综上,这个案例的大概意思,就是说现实中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乱的多,所以有的时候就得去创意、想办法。有些东西通过法律结构就能解决,有些用法律结构根本解决不了,就得用说法来解决,在这个公司里照样行,也是一种解法。所以这都是创意,没办法用正规的思考方式去解决,有时只能简化处理,不能搞得太复杂,比如先搞个两账合一就别干别的了,而且整不好合完就没利润了,就算了。所以要结合不同公司的情况,进行创意和想办法。


    七、合伙人机制的常见问题和应用误区

    (一)两大管理模式比较

    1、职业化的-西方:强调目标导向,过程管理。被动组织、被动工作,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-串型,流水线。通过工具提高效率,提高生产力。

    2、业余的-中式-利益博弈:强调激励机制,发挥人性,调动他对利益的追逐,来提高主观能动力,改变生产关系。信息时代的产物-网状的相互协作关系。

    中国的民企比较强调生产关系的改善,说白了怎么分钱决定一切。而西方强调的是公司流程的改善,效率提升是一切。这2个不太一样,一个对员工要求高,一个对员工要求低。

    所以,中小民企是激励机制占核心,不搞流程和工具(对中小民企几乎没用,系统不会用也用不起来,落后)。但大企业也没有太多搞激励机制的,非常少,偶尔有的是股权激励,还按着证监会的要求,一般的没有。所以,中小民企用激励机制更见效、好使,合伙人机制就是在这里的。


    (二)企业采用合伙人制,为何没成功?


    Q:阿米巴模式也好,其他合伙人模式也好,在现实中为什么大多以失败告终?各种狗血剧情,各种考验人性。老板的愿望是很好的,但在执行中各种各样的变形,虎头蛇尾。我理解的,合伙人模式是要建立在企业很多条件成熟的前提下,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?(同学提问)


    ——这说的是很对的,现实中真的是这样,各种狗血剧情,老板是既要又要还要,最后不了了之,还折腾的够呛,所以这个非常难。企业不管是自己做,还是让咨询顾问帮它达成这个想法,都不太会容易成功的。那要想做成功,核心是什么?核心就是不能容得老板的任性,得按我的来。因为老板见的太少了,他到底要哪个,既想让人干活又不给钱,这做不到。当然员工也想不干活还要钱,也做不到。所以是两头撮合,必须有一定的容忍度和弹性空间。


    所以如果你是咨询顾问,现在的核心是,你有没有能力打消掉老板在这方面上的占便宜、投机这种任性的心理。第一个是他知道的确实少,不懂,存在侥幸心理,所以他才敢乱来。第二个是有时员工对老板理解不到位,我们怎么能通过把这个信息传递,这个价值管道,建立起来员工对这件事的容忍度和弹性空间,把两头拉在一起,最终才能成,没拉完就是不能成。


    所以真的干的过程中,具体执行层面有点瑕疵问题都不大。但关于这种模式,分钱这种机制的设立的过程中,想法不一样,差异太大,都想自己不吃亏占便宜,处于有利地位,都想掌控,我想让你干给你一大堆条件,我不想让你干我有100个办法让你出去,而且还不受损失,这个做不到。就是首先必须得放弃这个想法。


    所以很显然,顾问不是光有这个专业经验就可以的,你得有能力给老板洗脑,改变他。现实中绝大多数都是迎合老板的心态做,做成的可能性和概率是极低的。所以在做的时候肯定不能容得他怎么想,而是要告诉他,这件事要想做成,得怎么办才行。目标和方法可以随便提,方法上他不能随便提,不能乱来。


    但很多财务会出现这种现象,就是老板说要调动大家积极性搞合伙人制,财务人员接下来就是想合伙人制怎么搞了。先停,首先想的应该是,要达成那个激励,合伙人制是不是最合适的方式?可能第一步就否了,如果它不合适就得换!如果合适推演过了没问题,你也就知道这里面关键点是什么了。因为你并不是真要搞一个合伙人制,而是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。


    这是总结的在合伙人机制设计中,财务的角色。由此可见,民企财务能力的普遍不足,会严重制约合伙人制的应用。所以说,财务能力的保障是合伙人机制成功实施的关键!


    结语


    以上就是对这次训练营的复盘。回顾下重点包括:

    1、什么是合伙人制?掌握激励图谱(不同手法解决不同问题,别用错了),知识图谱(调用多种知识经验才能解决复杂问题)。


    2、常见的合伙人制模式辨析,包括:四大、小米、阿里、万科、格力模式;经营合伙人模式(承包模式、永辉OP、阿米巴),创客合伙人模式(裂变模式、喜家德、直营扩张、内部创客化),事业合伙人模式(合资模式、双童、业务领域扩张、内部合伙人),创业合伙人模式(平台模式、百果园、加盟扩张、外部合伙人)。后4种模式是现在最流行的,适用于中小企业的,也就是这次讲的这个合伙人制。但还是要搞清楚这些概念,这样才能给老板讲清楚,为什么他听来的那个不适用。


    3、合伙人机制怎么搞?——老板的5大权衡,重点讲了合伙人机制的模式选择(出资、分钱、架构、进入退出机制等,分公司vs总公司2个案例),分成比例设计和盈利模型测算(贝壳网);财务的7项任务(小熊猫厨房总管和全屋定制承包案例),重点讲了合作协议,财务核算与规则细化(小鲁班案例,现实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创意和想办法)。


    4、合伙人机制在现实中为什么失败的居多,问题出在哪。由此可见,这背后方方面面都需要财务的支撑力,所以财务能力的保障是合伙人制应用成功的关键。财务要具备全案能力、洗脑能力、创意能力,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需求,创造价值。以上。


    狄蕊

    2025年4

    分享
    关闭

  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:

    微信扫一扫分享

    复制
    复制成功!

    合伙人机制, 绩效管理, 股权激励, 分钱模式, 顶层设计, 激励机制,

发表回复